[cǎi nà]
接纳;接受。
《后汉书·郎顗传》:“宜採纳良臣,以助圣化。”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今来不敢以不得对之故,便废此言。惟陛下察臣诚心,少加採纳。” 元 杨梓 《霍光鬼谏》第一折:“採纳贤良,选用忠良。”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记载之著,发始於謡谚……及文教大进,政体日崇,凡兹之类,非官司所採纳,不得列於国史,篇籍於焉散失。”
采用;接受。
《三国志·吴志·周鲂传》:“惟当陈愚,重自披尽,惧以卑贱,未能采纳。”《新唐书·张公谨传》:“数言时政得失, 太宗 多所采纳。” 明 唐顺之 《周襄敏公传》:“ 武庙 数游幸晏朝,公上疏请復常朝之规,退则躬览章奏,以总权纲,亦颇见采纳。”
[cǎi nà]
[cǎi nà]
[cǎi nà]
我们学习上要敢于兼收并蓄采纳众长。
这项指控没有证据,法庭不予采纳。
同许多人互相打招呼,可是采纳意见只能千里挑一。
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
如果没有你的采纳,就没有我的分数。
善于与人沟通,适度采纳别人意见。
他力排众议,采纳了张扬的建议。
工厂采纳了爸爸的合理化建议。
第三种人没有采纳批评的诚意,只是巧言令色。
他委曲求全地放弃自己的主张,采纳了对方的意见。
学校领导及时采纳了师生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他设计的方案,在施工中屡试不爽,已经被广泛采纳了。
建议被大队采纳后,同学们就意气风发地干了起来。
我们为求慎重,应该多方采纳各界见仁见智的看法,再来评估政策的可行性。
尽管我说了这么多,你却不采纳我!
他平素绝不采纳别人意见,凡事独断独行,难免一败涂地。
小明说,只要言之成理,老师就一定会采纳我们的建议。
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只是一孔之见,不足采纳。
给你回答了问题,等你采纳好久了,可逆依旧是纹丝不动。
我采纳了爸爸的建议,制订一个锻炼计划。
我经过再三考虑决定采纳他的建议。
[cǎi nà]
接纳 [jiē nà]
1.接受(个人或团体参加组织、参加活动等):他被~为工会会员。展览会每天~上万人参观。
2.采纳:他~了大家的意见。
领受 [lǐng shòu]
接受(多指接受好意):~任务。这些礼物,我不能~。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了同志们的慰问。
采用 [cǎi yòng]
认为合适而使用:~新工艺。~举手表决方式。那篇稿子已被编辑部~。
采取 [cǎi qǔ]
1.选择施行(某种方针、政策、措施、手段、形式、态度等):~守势。~紧急措施。
2.取:~指纹。
接受 [jiē shòu]
1.收取(给予的东西):~礼品。~捐款。
2.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任务。~考验。~教训。虚心~批评。
接收 [jiē shōu]
1.收受:~来稿。~无线电信号。
2.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逆产。
3.接纳:~新会员。
选取 [xuǎn qǔ]
挑选采用:~一条近路。经过认真考虑,他~了在职学习的方式。
选用 [xuǎn yòng]
选择使用或运用:~人才。~资料。
[cǎi nà]
摈弃 [bìn qì]
抛弃:~旧观念。
驳回 [bó huí]
不允许(请求);不采纳(建议):~上诉。对无理要求,一概~。
放弃 [fàng qì]
丢掉(原有的权利、主张、意见等):~阵地。工作离不开,他只好~了这次进修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