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é hé]
亦作“ 谐龢 ”。调和;协调。
《周礼·地官·调人》:“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 晋 郭璞 《蜜蜂赋》:“百药须之以谐龢, 扁鹊 得之而术良。” 唐 崔致远 《谢加太尉表》:“臣伏以大司马之威权,百官所仰,上将军之法令,十道皆遵,岂唯整戢五兵,实在谐和七政。”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一:“只是那样慢慢的,含着微笑的一步一步,两种皮鞋谐和着响声往山上踱。”
和谐;和顺。
南朝 宋 谢惠连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旧唐书·方伎传·裴知古》:“金石谐和,当有吉庆之事。” 明 钱琦 《钱公良测语·治本》:“国之将兴也,百官有司貌若违异,而心则同於尽职;国之将亡也,百官有司貌若谐和,而心则各为竞进。”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九章:“大伙都思量 素芳 和 拴拴 不是谐和的夫妻。”
见“ 谐和 ”。
[xié hé]
[xié hé]
[xié hé]
闹声喧闹声,一般指杂乱无章或不谐和的声音。
[xié hé]
调和 [tiáo hé]
1.〈形〉谐调和畅。2.〈动〉调解使和好。3.〈动〉无原则地妥协让步。
和谐 [hé xié]
配合得适当:音调~。这张画的颜色很~。~的气氛。
协调 [xié tiáo]
1.配合得适当:色彩~。动作~。
2.使配合得适当:~产销关系。
[xié hé]
矛盾 [máo dùn]
1.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古代故事传说,有一个人卖矛和盾,夸他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没法回答了(见于《韩非子·难一》)。后来“矛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百出。他的观点前后有~。
2.因认识不同或言行冲突而造成的隔阂、嫌隙:他们俩的~很深。
3.泛指事物互相抵触或排斥:自相~。
4.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5.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6.具有互相排斥的性质:去还是不去,他心里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