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àng mìng]
抗拒命令。语出《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明史·忠义传序》:“至若抒忠胜国,抗命兴朝,稽诸前史,例得并书。”
不屈从于命运。
鲁迅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穷乡僻壤或都会中,孤儿寡妇,贫女劳人之顺命而死,或虽然抗命,而终于不得不死者何限,但曾经上谁的口,动谁的心呢?”
[kàng mìng]
[kàng mìng]
[kàng mìng]
抗命不从者将受到严厉惩罚。
[kàng mìng]
方命 [fāng mìng]
违命。书信中 用来表示对对方的嘱托不能照办的谦词。
违命 [wéi mìng]
1.违背天命。《左传·昭公八年》:“自 幕 至于 瞽瞍,无违命。”杜预 注:“自 幕 至 瞽瞍 间无违天命废絶者。”
2.指违背命令。《国语·晋语一》:“吾闻事君者,竭力以役事,不闻违命。”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顾西尚有违命之 蜀,东有不臣之 吴。”宋 丁谓《丁晋公谈录》:“於是三军皆曰:不敢违命。”清 冒襄《影梅庵忆语》:“家人行李纷沓,违命而出。”
违令 [wéi lìng]
不遵守或不执行命令。
抗议 [kàng yì]
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提出~。举行~示威。
逆命 [nì mìng]
1.接受命令。《仪礼·聘礼》:“宰命司马戒众介,众介皆逆命不辞。”郑玄 注:“逆,犹受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司逆命,公之 使速杀之。”杜预 注:“执 夜姑 之有司,欲迎受杀生之命。”
2.违抗命令。《左传·昭公四年》:“庆封 唯逆命,是以在此,其肯从於戮乎?”杜预 注:“逆命,谓性不恭顺。”《南史·宋建安王休仁传》:“寻诸方逆命,休仁 都督征讨诸军事。”清 王筠《菉友肊说》:“即 三苗 当既格之后,似不当復窜,然在中国为逆命之顽,在西夷则是曾经近光之人也。”
3.叛逆者的命令。唐 白居易《唐赠尚书工部侍郎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安禄山 陷覆 洛京,以伪职淫刑胁劫士庶,公与同官 范阳 卢巽 潜遁於 陆浑山,食木实、饮泉水者二年,讫不为逆命所污。”
4.指叛逆者的职位。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吴元济》:“少阳 据 蔡 五年不朝,宪宗 元和 九年卒。子 元济 僭袭逆命,却略近郡邑千餘里,关 东大恐。”
[kàng mìng]
遵命 [zūn mìng]
敬辞,表示依照对方的嘱咐(办事):~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