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ǒ shí]
谓吃熟食。
《礼记·王制》:“东方曰 夷 ,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郑玄 注:“不火食,地气煖不为病。” 宋 陆游 《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诗:“有时三日不火食,山蕎畬粟杂沙磣。” 康有为 《大同书》丁部:“ 云南 野人山 之毛人,皆由不火食之故,故生毛耳;若改火食,毛即脱落。”
指煮熟的食物,人间烟火食。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自家本 秦 时宫人,后以採药入山,谢去火食,渐渐身轻,得成大道。”《东周列国志》第四七回:“﹝ 萧史 ﹞日居 凤楼 之中,不食火食…… 弄玉 学其导气之方,亦渐能絶粒。”
举火煮饭。
《荀子·宥坐》:“ 孔子 南适 楚 ,戹於 陈 蔡 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弟子皆有饥色。”《晋书·苻坚载记上》:“ 坚 曰:‘ 汉祖 ……父母妻子为 楚 所囚。 平城 之下,七日不火食,赖 陈平 之谋,太上、妻子克全,免 匈奴 之祸。’”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刘整》:“ 寅 罢 西阳郡 还,虽未别火食, 寅 以私钱七千赎 当伯 。”
伙食,日常饭食。
《北齐书·张纂传》:“﹝ 纂 ﹞輒令开门内之,分寄民家,给其火食,多所全济。”《黄绣球》第十七回:“反将购办的什物变卖,抵充房租火食。” 瞿秋白 《饿乡纪程》九:“他却要了我们买的面十铺德( 中国 秤合有三百斤面),算三个人在车上一个半月的火食。”
[huǒ shí]
[huǒ shí]
[huǒ shí]
人烟 [rén yān]
指人家;住户(烟:炊烟):~稠密。荒无~。
烟火 [yān huǒ,yān huo]
1.火和烟。 2.烟火食。3.烽火;战火。4.旧时指祭祀祖先的事,借指后嗣。,燃放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火花,或同时变幻出各种景物而供人观赏的东西,主要是在火药中掺入锶、锂、铝、钡、镁、钠、铜等金属盐类,并用纸裹成,种类不一。也叫烟花、焰火。
烽火 [fēng huǒ]
1.古代边防报 警时所烧的烟火。
2.比喻战火或战争。
[huǒ shí]
烽烟 [fēng yān]
烽火:~四起。

词典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