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n diào]
发声说话、吟诵诗文时的腔调。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庾太尉 在 武昌 ,秋夜气佳景清,使吏 殷浩 、 王胡之 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唐衢 ﹞唯善哭,每一发声;音调哀切,闻者泣下。” 鲁迅 《彷徨·祝福》:“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 祥林嫂 ,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
指乐曲的旋律。泛指乐声。
宋 危稹 《渔家傲·和晏虞卿咏侍儿弹箜篌》词:“十四条絃音调远,柳丝不隔芙蓉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所恨无良琴;若得良琴,音调益胜。”
[yīn diào]
[yīn diào]
[yīn diào]
在山谷中呐喊,音调雄壮,回声震荡,山鸣谷应,飘散林海。
[yīn diào]
腔调 [qiāng diào]
1.戏曲中成系统的曲调,如西皮、二黄等。
2.调子。
3.指说话的声音、语气等:听他说话的~是山东人。
调子 [diào zi]
1.一组音的排列次第和相互关系。
2.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
3.说话时带的某种情绪:他说话的~很忧郁。
4.指论调:文章只作了文字上的改动,基本~没有变。
声调 [shēng diào]
1.也叫字调。音节的高低升降。如普通话里“朱、竹、煮、住”四个字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但读音高低升降不同,就是声调的不同。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2.指说话声音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