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o lì]
头朝下脚朝上竖立。
《后汉书·董卓传》:“ 卓 所得义兵士卒,皆以布缠裹,倒立於地,热膏灌杀之。”
指事物的位置上下颠倒。
宋 辛弃疾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词:“ 秦望山 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郭沫若 《开展历史研究迎接文化建设高潮》:“买办阶级的代言人,他们比封建时代的历史家们更进了一大步;不是把 中国 的历史固定而倒立,而是把 中国 的历史整个抹杀了!”
武术、杂技的一种项目。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瓶、筋斗、擎戴之类。”
[dào lì]
[dào lì]
[dào lì]
优越感只不过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态走路。奥修
[dào lì]
倒垂 [dǎo chuí]
1.指物体倒悬着垂下。北周 庾信《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诗:“月悬唯返照,莲开长倒垂。”唐 柳宗元《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连山倒垂,万象在下,浮空泛景,荡若无外。”
2.指人头朝下脚朝上地被倒挂,比喻处境极其困苦危急。宋 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朝廷当此之际,解兆民倒垂之急,救国家累卵之危,岂暇必俟三年然后改之哉!”宋 岳飞《谢讲和赦表》:“图暂安而解倒垂,犹之可也;顾长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
3.倒挂着下缒。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黄连花》:“其一枝生絶壁间,募人悬絙倒垂取之,重至三两。”
正立 [zhèng lì]
端正地站立。
竖直 [shù zhí]
垂直于地平面或水平主轴的。
[dào lì]
竖立 [shù lì]
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门前~一根旗杆。
平放 [píng fàng]
暂未释义
直立 [zhí lì]
笔直地站着或竖着。
横卧 [héng wò]
横躺着。